广西城市切换
广西九顺资质官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400-157-8566
行业资讯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成效新闻发布会

作者:赵主编 日期:2022-09-15 人气:24544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9月14日下午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介绍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文字实录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31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成效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先生,办公厅主任李晓龙先生,新闻发言人、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王胜军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姜万荣先生作介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出席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也感谢中宣部给我们这样一次机会,介绍近十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我和我的几位同事将一起来回答大家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首先,我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我们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动员和指导全行业全系统广大职工干部,深学笃行、真抓实干,努力建设大美城乡,促进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这十年,是我国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十年,亿万百姓喜圆安居梦想。我们把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任务,努力为百姓安居托底。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住房公积金惠及群体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十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这十年,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房地产市场规范程度不断提高的十年,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我们牢牢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动摇,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们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落实落细城市主体责任和省级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坚定不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这十年,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2.2倍。住房品质逐步提升,新建住房质量更高、配套设施更全、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这十年,是我国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的十年,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我们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道路。十年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建成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98.0%,供水普及率99.4%,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7平方米。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这十年,是我国乡村建设力度空前、乡村面貌发生巨变的十年。广大农民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深入落实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全国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传统建筑52万栋,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这十年,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的十年,中国建造持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我们深化建筑业“放管服”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十年来,建筑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牢固,建筑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工程质量稳步提高。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增加值达到8万亿元、占GDP的7%;吸纳就业超过5000万人。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相继建成,“中国建造”展示了强大综合国力。

  这十年,成就非凡。这一切,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切,凝聚了新时代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凝聚了社会各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城乡、同圆安居梦想的磅礴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奋力谱写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

  寿小丽:

  谢谢。下面我们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海报新闻记者:

  十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加方便。请您介绍一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推进城市建设,改善城市风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姜万荣: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城市里,也都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年城市的发展变化。这个问题有请办公厅主任李晓龙同志回答。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主任李晓龙:

  谢谢你的提问。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了城市建设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5年12月,时隔37年,我们又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这次会议对于城市工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我国城市发展由此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这十年,是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的十年。我们持续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全面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园林绿化,基本消除了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6.3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800万户,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实行垃圾分类,覆盖1.5亿户居民。

  这十年,是我国城市综合承载力稳步提升的十年。我们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统筹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老旧设施改造力度。刚才万荣副部长在介绍中对这块有个数字的说明,我就不再说了。

  这十年,是我国城市安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十年。我们推动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制度,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普查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75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的试点。整治完成了60个重点城市排查出的1116个易涝积水区段,系统治理城市内涝。

  这十年,也是我国城市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十年。我们建立健全城市体检评估制度,为精确查找和解决“城市病”的“病根”提供了有力支撑;包括推动城市CIM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十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我们推动联合国设立了“世界城市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加强城市间交流与分享,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促进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推动建筑业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中国建造”是如何改变中国面貌的?谢谢。

  姜万荣:

  就像我刚才在开场白里介绍的,中国现在是一个建筑大国,也正在向建筑强国转变。我国的一些国际性标志性工程,也正在稳步推进。这个问题有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同志给大家作介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

  谢谢这位记者。刚才姜副部长也提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中国建造”也展示出了强大的综合实力。我想再补充几点情况。

  建筑业这十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增加值从3.69万亿元增加到8.0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85%以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是2012年的2倍多。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5282.94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000多万人。

  建筑业这十年,发展效益大幅提升。工程设计、建造水平、工程质量安全形势、科技创新水平以及劳动者技能都在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个人47.3万元,比2012年提高近六成。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初步形成。2021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7.4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的24.5%。

  建筑业这十年,建筑业有力支撑了基本民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显著改变了城乡面貌,便利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例,到2021年年底,线路总长度达到8571公里,是2012年的4倍多,年客运量达到了236亿人次,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像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一批代表性工程,是建筑业转型发展成果的浓缩和展现,也是“中国建造”的最佳名片。

  建筑业这十年,“走出去”步伐也在加快。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外工程承包遍布全球19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以来,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总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1年,79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的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企业数量和业务占比从2014年开始连续蝉联全球第一。

  应该说,“中国建造”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我们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致辞中强调,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这既是对建筑业的肯定,更包含着对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继续打造“中国建造”品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如何推动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的?谢谢。

  李如生:

  刚才姜副部长在前面介绍中也提到,在脱贫攻坚战役当中,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问题。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贫困群众告别了四面漏风的泥草屋,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充满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我们组织制定了适用性强的农村危房鉴定标准,明确了A、B、C、D四级农房判定标准。A级是安全的,B级是基本安全的,C级是局部危险的,D级是整体危险的,判定为C和D级的全部纳入危房改造。

  二是,压实责任。我们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攻坚重点,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逐村逐户进行安全评定,建立危房改造台账,统筹好项目、资金和人力。以农户自建为主,政府给予资金补助,对深度贫困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实行销号制度,改造一户,销号一户。

  三是,专业帮扶。我们组织编制操作性强的改造、竣工验收等技术标准和导则,对施工及管理人员开展培训,组织力量对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对口技术援助和帮扶,提高危房改造的技术含量,切实提升房屋质量。

  四是,精心核验。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核验工作,充分发挥“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制度优势,组织各地依靠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情况逐户进行核验,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动态监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加快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村群众住得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谢谢。

  长江日报记者:

  城市管理工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姜万荣:

  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好一个城市,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是一个非常难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多次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天有请我们新闻发言人王胜军同志作一个介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王胜军: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了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城市管理部门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在改进城市管理上下功夫,在提升精细化水平上做文章。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穿好“绣花线”。国家、省、市、县四级城市管理架构基本建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各省(区、市)也明确了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市、县普遍实现机构综合设置。法规标准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执法办法》《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技术标准》等颁布实施。我们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建立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第二,注重科技赋能,磨好“绣花针”。全面启动国家、省、市三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构建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一张网”,建立用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创新的新机制。国家平台、省平台“观全域、重指导、强监督”;市级平台“抓统筹、重实战、强考核”。上海、杭州、青岛等一些城市推动“一网统管”,初步实现了城市运行事项的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

  第三,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练好“绣花功”。我们在全国持续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制定了《城市管理执法行为规范》,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我们还推广“721工作法”,用服务的手段解决70%的问题,用管理的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来兜底解决10%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抗击内涝、台风、暴雪等灾害中,城管队员勇担当、冲在前、作贡献。张桂凤等3名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第四,护航城市运行,绘好“绣花图”。我们制定《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主要指标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标准测评体系。持续开展市容环境整治,着力治理背街小巷、广告牌匾、窨井盖等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制度试点、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建设燃气、供水、排水、供电、热力、桥梁等信息综合性监测系统,提高城市风险防控能力。

  谢谢!

  CNBC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请问城乡住房短缺情况如何?还需要多少资金以及什么样的措施来支撑城乡建设?第二,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在近一两年有哪些计划重点?比如租房的比例、保障性租赁住房等,还有哪些行业会有新的机会参与?谢谢。

  姜万荣:

  好,住房问题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请我们新闻发言人,也是住房改革与发展司的司长王胜军同志回答。

  王胜军:

  谢谢您的提问。其实刚才姜副部长在开场介绍中讲到了过去十年我们住房建设发展的一些情况,包括一些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住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应当说住房短缺矛盾逐步得到解决。根据“七普”数据,在2020年,全国家庭户住房建筑面积总量超过了500亿平方米。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来转向。他们希望居住的条件更舒适,环境也更优美,服务更加便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顺应群众的期待,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提高住房设计和建设水平,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居住生活需要。

  过去十年,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很快,住房,包括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比较大。讲到下一步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从增量看,应当说我们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镇每年新增上千万人口,相应的对城市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就会带来大量的需求。从存量来看,我们的城市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更新改造等方面的任务量也很大。把城市建设的增量和存量加在一起,如果再加上我们的乡村建设,应当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住房和城乡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多方协同,上下联动,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也包括刚才您提到的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把这些任务完成好,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事业加快发展,帮助很多城镇居民实现了安居梦。请介绍一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下一步,如何继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新市民住房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还有一些新的举措吗?谢谢。

  姜万荣:

  谢谢你的提问。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政府必须“补好位”。我们强调要健全“两个体系”,一个是住房市场体系,另一个是住房保障体系。保障体系更多的是政府发挥补位作用。在这十年中,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百姓安居托底。我们以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重点,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住房条件、支付能力,研究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在充分调研论证、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报经国务院同意,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层面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提出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也就是住房保障体系里面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了把好事办好,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金融、财税、土地等配套政策,也包括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使用、退出、运营管理机制,确保让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能够真正受益。

  二是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让群众出棚进楼。2013年,棚户区改造进入了“快车道”,国家连续三年每年出台一个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性文件,对改造数量、配套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各部委密切配合,密集出台了金融支持、税费减免、资金补助、土地供应、专项债券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这十年来,全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4300多万套,帮助了上亿棚户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实现了安居乐居。

  三是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助圆新市民、青年人的“安居梦”。我们指导督促地方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确定发展目标,建立基础制度,推动多方参与,落实支持政策,多主体、多渠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21年、2022年,全国建设筹集33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大约可解决近1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将建设筹集65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可解决近2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四是规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为城镇住房、收入困难家庭兜底保障。十年来,公租房运营管理不断加强,实物供给数量显著增加,货币补贴制度不断完善。到2021年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通过公租房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解决了大量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这里给大家报几个数:保障了1176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508万60岁以上老年人、71万残疾人、44万青年教师、26万优抚对象、23万环卫工人和公交司机。

  五是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帮助部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购买共有产权住房。2014年4月,我们在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启动发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2017年9月,深化试点。到2021年年底,北京市已累计筹集共有产权住房约8.3万套,上海市已经签约13.6万户。共有产权住房帮助居民以较低门槛拥有了产权住房,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然,住房保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发展公租房,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着力增强保障性住房供应,以住房保障工作新成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谢谢!

  央广网记者:

  不仅仅是城市发展,我国的乡村建设也是日新月异。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留下我们的乡愁,以及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谢谢。

  李晓龙:

  谢谢你的提问。“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在深入人心,美丽的村庄也是现在城里人节假日带上老人、孩子最希望去的,或者“打卡”的地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加大农房和村庄建设管理。开展设计下乡活动,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提高乡村建设水平。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加强农村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指导各地统筹县、乡镇、村三级设施和服务。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0%以上,比2012年提高了60个百分点。基本完成2.4万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近10亿立方米各类陈年垃圾得到妥善处置。

  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组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将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52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3380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四是乡村建设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我们建立健全了乡村建设评价机制,从发展水平、农房建设、村庄建设、县城建设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28个省份选择117个样本县开展评价,通过评价摸清了全国乡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和成效,查找了突出问题和短板,为科学推进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抓手。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提高农房设计建造水平,完善农房功能和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二是指导各地进一步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高治理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四是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评价。五是进一步调动和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乡村建设发展成果。谢谢。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过去十年,房地产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房地产快速发展也对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发挥了很大作用。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这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涉及保交楼方面还有什么考虑?谢谢。

  姜万荣:

  对房地产大家都有切身体会,这个问题有请我们王胜军同志给大家作个介绍。

  王胜军:

  谢谢你的提问。对房地产大家都很关心,下面我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心系百姓安居冷暖,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把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个目标作为重要任务,全面部署,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完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成为社会共识。

  刚才姜副部长讲到,房地产快速发展,我们的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十年来,我们与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房地产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民生上,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政策协同机制。我们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协调性精准性,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遏制投机炒房。这里面包括加强住宅用地供应管理,建立住房与土地供应联动机制。也包括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促进房地产与金融良性循环。

  二是,建立部省市联动机制。我们适应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部省市联动管控,夯实城市主体责任,强化省级政府监督指导责任,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加强对城市“一城一策”的指导监督。

  三是,健全监测预警和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月度监测、季度评价、年度考核。对超出调控目标的城市,通过发函预警、会商约谈、调研督导等方式,督促城市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稳定市场。

  四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我们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三年行动,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按照“管住不管死”的原则,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我们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原则,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切实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房地产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扎实做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各项工作。一是坚持一个定位,也就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做好房地产工作的根本遵循。二是健全两个体系,一个是住房市场体系,一个是住房保障体系,这两者缺一不可。三是努力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四是完善人房地钱四个要素联动机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

  关于您提到的保交楼,上个月我们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专门措施,以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的方式,支持有需要的城市推进已售逾期难交付的住宅项目建设交付,目前专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当中。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这十年来,我国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是如何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谢谢。

  李晓龙:

  谢谢你的提问。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6819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确定历史建筑5.95万处,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

  一是构建保护传承体系,形成系统保护格局。这个体系的概念,一个是时间轴,就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的古代文明历史,包括近现代18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五个阶段进行梳理。同时,我们还有一个覆盖面,叫应划尽划、应保尽保。这个概念现在明确提出来了,以前是做了很多。去年8月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明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还有街区和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与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形成系统保护的格局。

  二是坚持以用促保。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大多数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传统的建造方式,砖木也好、木结构也好,这房子你越不用,就越容易衰败。所以,一方面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存,另一方面怎么利用好这些文化遗存,这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鼓励各地采取以用促保,通过微改造“绣花”功夫,让历史文化资源用起来、活起来。一方面保护好文化遗存,另一方面也改善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生活不便的问题。一些地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改造现在成了“网红”地。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很重要的就是监督检查。对于大拆大建等破坏行为,我们及时查处、通报批评,及时扭转了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不良倾向。同时,还建立常态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制度。从今年开始,指导各名城每年开展一次自评估工作。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系统完整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努力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让城乡留住记忆,让群众记住乡愁。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大,节能潜力也大。请问,我国在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快速发展,促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哪些成效?谢谢。

  李如生:

  好,谢谢您的提问。的确,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我想从绿色建筑推广、建筑节能推进、用能结构调整以及绿色标准提升这几个方面回答您的问题。

  一是通过绿色建筑让建筑产业变大。目前,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从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0多亿平方米,2021年城镇当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了84%,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达到了2.5万个。目前,2134个绿色建材产品获得了认证标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使建筑产业链拉长变宽。

  二是通过建筑节能让居民的生活变好。我们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使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从2012年的50%提高到75%。到2021年年底,城镇节能建筑达到了277亿平方米。从监测的结果看,经过节能改造的居住建筑,冬季的室内温度能提升3-5度,夏季能够降低2-3度,提升了居民居住的舒适度。

  三是通过用能结构调整让居民环境变绿。截至2021年末,我国建筑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达到50.66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82万兆瓦,浅层地热能应用建筑面积约4.67亿平方米,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6%,有效减少了碳排放。

  四是通过提升建筑节能标准让产业竞争力变强。我们先后颁布实施《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绿色产品评价人造板和木质地板》等一系列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标准规范,提升了建筑产业竞争力,为中国建造“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加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推广力度,加快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让“中国建造”贴上绿色标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谢谢。

  寿小丽: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住房和城乡事业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家都非常关注,没有得到提问机会的记者会后可以继续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流。最后一个机会给第一排这位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以来,惠及的群体越来越广,群众的满意度越来越高。请问,这项制度是如何逐步完善的?以及对于保障基本住房需求,促进实现住有所居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

  姜万荣:

  谢谢你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住房公积金制度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王胜军同志给大家作个介绍。

  王胜军:

  谢谢你的提问,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应当说,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在上海率先建立,是伴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而产生的。这项制度是一项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而创建的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制度。应当说,过去十年,这项制度稳步发展,惠及群体逐步扩大,制度红利持续释放,保障基本住房功能日益凸显。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这十年。

  第一句,涓涓细流、百川入海,汇集资金为安居。过去十年,公积金覆盖面不断扩大,资金规模持续增长。全国实缴人数从1.02亿人增长至1.64亿人,缴存总额从5万亿元增长到22.5万亿元,缴存余额从2.68万亿元增长到8.18万亿元。去年缴存职工中,非公有制缴存单位职工占比达到52.1%。同时,100多万灵活就业人员也参与了住房公积金制度。我们也支持在内地(大陆)就业的港澳台同胞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

  第二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便利服务暖人心。我们支持租房与购房“双翼齐飞”,帮助群众解决基本住房问题。过去十年,全国累计提取住房公积金12.44万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0.28万亿元、2736万笔,其中首套住房贷款笔数超过80%。全国341个设区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建成了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跨省通办”“不见面办”“全天候办”。全国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平台也上线运行,实现了住房公积金在全国范围内“账随人走,钱随账走”。我们已经累计办理了419万笔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业务,金额超过1000亿元。去年5月,全国住房公积金小程序上线,累计为6700多万缴存人提供了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查询服务。

  第三句,防范风险、阳光运行,守好职工钱袋子。我们以“互联网+监管”模式,完善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管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了线上实时动态监管,构筑起了内部风控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线上发现问题和线下核查处置相衔接的风险防控“铜墙铁壁”。2015年以来,我们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每年都向社会发布上一年度全国住房公积金“账本”,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也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披露辖区内住房公积金年度账单。

  住房公积金根基于“积”,核心在“金”,目的为“房”。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发展这项制度,持续惠企利民,为百姓安居贡献力量。谢谢!

  寿小丽:

  谢谢姜万荣副部长,也谢谢其他三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

摘自 中国建设报微信公众号 2022.09.14


0
0
付款方式
×